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
腺病毒肺炎是
小儿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肺炎之一,
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。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
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。人群血清学研究说明,生后最初数月常存留从母体传递的
腺病毒特异抗体,此后一直到2岁抗体缺乏,2岁以后才逐渐增加。这与
腺病毒肺炎80%发生在7~24月婴幼儿的临床观察完全符合。有报道,
腺病毒引起10%~15%的新生儿病毒性肺炎。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各年龄组易感人群数量越多,发生
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就越多,而婴幼儿发生
腺病毒肺炎的机会也越大。
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冬春两季,夏、秋季仅偶见,在广州的高流行年则多见于秋季。
腺病毒肺炎最为危重,尤以北方各省多见,病情严重者也较南方为多。华北、东北及西北于1958年冬及1963年冬有较大规模的
腺病毒肺炎流行,病情极其严重。
病因
病因:病原体为
腺病毒,已知
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,其中很多与人类上、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。我国流行的
腺病毒肺炎多数由3型及7型引起,但11、5、9、10、21型亦有报道。临床上7型重于3型。
从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学观察(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及白求恩医大,1962;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及病毒研究所,1962~1967,1974~1977;上海第一医学院,1962~1964;广州市人民医院,1973~1983;湖北医学院,1973~1980等)均证明3型和7型
腺病毒为
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。从咽拭子、粪便或死后肺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,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早期(发病5~10天或更早)上升4倍以上。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,也得到同样的病原学检查结果。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
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(儿科研究所,1964~1966)。此外,21、14及1、2、5、6等型亦在我国大陆逐渐出现,台湾则以1、2、5、6型为主。白求恩医大对1976~1988年分离的3、7型
腺病毒,进行了基因组型的分析,证明7型多导致重症肺炎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根据1959~1963年北京245例经病毒学证实的3、7型婴幼儿
腺病毒肺炎的分析,其临床特点可概述如下。
1.一般表现 潜伏期3~8天。起病一般急骤发热,
腺病毒肺炎热型不一致,往往自第1~2天起即发生39℃以上的高热,多数稽留于39~40℃以上不退;其次为不规则发热,弛张热较少见。3/5以上的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℃,轻症一般在7~11天体温骤降,其他症状也很快消失。婴幼儿病情多较重,恢复者于第10~15天退热,骤退与渐退者各占半数,有时骤退后尚有发热余波,经1~2天后再下降至正常。有并发症者,热度持续不退。
2.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,往往表现为频咳或阵咳,同时可见咽部充血,但鼻卡他症状不明显。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~6天,逐渐加重;重症者出现鼻翼扇动、三凹征、喘憋(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)及口唇、甲床青紫。叩诊易得浊音;浊音部位伴有呼吸音减低,有时可听到管状呼吸音。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啰音,湿啰音于发病第3~4天后出现,日渐加多,并经常有
肺气肿征象。重症患儿可有胸膜反应或
胸腔积液(多见于第2周),无继发感染者渗出液为草黄色,不混浊;有继发感染时则为混浊液,其白细胞数多超过10×10
9/L。
3.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于发病3~4天以后出现嗜睡、萎靡等,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。在严重病例的中晚期可出现半
昏迷及惊厥。部分病儿头向后仰,颈部强直。除中毒性脑病外,尚有一部分
腺病毒所致的脑炎,故有时需做腰穿鉴别。
4.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较为常见,重者面色发灰。心率增快,轻症一般不超过160次/min,重症多在160~180次/min,有时达200次/min以上。35.8%的重症病例可于发病第6~14天出现心力衰竭。肝脏逐渐肿大,可达肋下3~6cm,质较硬,少数也可有
脾肿大。
5.消化系统症状 半数以上有轻度
腹泻、呕吐,严重者常有
腹胀。
腹泻可能与
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,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、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。
6.其他症状 可有卡他性结膜炎、红色丘疹、斑丘疹、猩红热样皮疹,扁桃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,也是本病早期比较特殊的体征。
7.病程 本症根据呼吸系统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。轻症一般在7~14天体温下降,其他症状也开始好转,惟肺部阴影需2~6周才能完全吸收。重症病例于第5~6天以后,每有明显嗜睡,面色苍
白发灰,
肝肿大显著,喘憋明显。肺有大片实变,部分患儿有心力衰竭、惊厥、半
昏迷。肺部病变的恢复期更长,需1~4个月之久,3~4个月后仍不吸收者多有
肺不张,日后可能发展成支气管扩张。我们曾对3,7型
腺病毒肺炎经过1~5年随访,30.1%有慢性肺炎、
肺不张及个别支气管扩张。以后又对3、7、11型
腺病毒肺炎109例进行10年远期随访,X线平片显示45.3%有肺间质增厚、纤维化和
慢性支气管炎,慢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占3.8%。支气管扩张及慢性肺炎则各占4.7%。
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儿童的
腺病毒肺炎,一般均为轻症,常有持续高热,但呼吸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不重。麻疹并发或继发
腺病毒肺炎时,则所有症状均较严重,病情常易突然恶化。
我们曾观察34例(1964~1980) 11型
腺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,发现与3,7型
腺病毒肺炎的症状无明显差异,但重症及死亡者与3型相似,而较7型者明显为少。
我们曾观察38例1~5个月小婴儿
腺病毒肺炎(3型20例,7型12例,11型6例,1981~1983),8例为毛细支气管炎,30例为肺炎。临床特点为:多低度或中度发热,热程短,无肺部实变体征。胸片以小片阴影为主。萎靡、嗜睡等神经症状的发生较6个月以上婴幼儿少且轻,临床上无法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
副流感病毒肺炎区别,致使本组病例在病原学报告前无一例临床诊断为
腺病毒肺炎者。
治疗
治疗:一般治疗参见支气管肺炎治疗。目前尚无特异的抗腺病毒药物,可考虑选用利巴韦林(病毒唑)、干扰素、聚肌胞注射液、左旋咪唑、人血丙种球蛋白等药物。
利巴韦林(病毒唑):10~15mg/(kg·d),口服、静注或静滴。
干扰素:100万U/次,1次/d,肌内注射。
聚肌胞:新生儿0.05~0.075mg/次,1个月婴儿0.075~0.1mg/次,3~6个月婴儿0.1~0.3mg/次,1岁0.2~0.4mg/次,2~4岁0.25~0.6mg/次,5~8岁0.25~0.8mg/次,9岁以上0.5~1.5mg/次,隔天1次,肌内注射。
左旋咪唑:1~1.5mg/(kg·d),分2~3次口服。
对于重症病毒感染,可考虑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,400mg/(kg·d),连用3~5天。
下面重点介绍近年临床实践中所得体会:
1.抗病毒药物尚待大力研究 以利巴韦林(三氮唑核苷)治疗腺病毒肺炎,滴鼻效果不明显;改用静脉和(或)肌注,在早期病例较对照组为优,晚期病例则效果不明显(北京儿童医院与医科院药物研究所,1978~1980);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有待进行。
2.防治继发感染 注意继发细菌感染的防治。如初步断定有继发感染即应积极治疗,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新型青霉素、先锋霉素等;大肠埃希杆菌用
氨苄西林(氨基苄青霉素)等治疗。
5.支持治疗 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,可能起到支持作用。
6.输氧及输液 正确输氧及输液,如处理恰当,能帮助病儿度过极期。
7.肾上腺皮质激素 曾试用于早期病人,未见疗效;但遇明显呼吸道梗阻、严重中毒症状(惊厥、昏迷、休克、40℃以上的持续高热等)则宜静脉应用暂短的激素疗法。
8.物理治疗 在恢复期中,如肺部体征消失迟缓,宜做物理治疗。
9.中医疗法 对腺病毒肺炎的治疗,早期以宣肺清热解毒为主,中期加用涤痰豁痰,重症极期扶正救逆。具体归纳为八法及病后调理一项。
(1)解表法:风热犯肺以桑菊饮套葱豉汤加减,若热甚则合银翘散加减;风寒袭肺,以杏苏散和葱豉汤加减;暑邪,以香蔫饮加减。
(2)表里双解法:表寒里热以麻杏石甘汤加味;外寒内热,用小青龙加石膏汤,若内饮不重,咽间有痰,作水鸣声,舌淡或微红,脉浮数,治以射干麻黄汤;表陷里寒,治宜桂枝厚朴杏仁汤;表陷里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味;表陷结胸用小陷胸汤套瓜蒌薤白汤加减。
(3)通阳利湿法:湿邪以千金苇茎汤加味;若湿热闭肺,神昏,身有白痦则以薏苡竹叶散治之。
(4)清热养阴法:气虚热闭乃以西洋参3g扶正,用牛黄散5g匀分五次服;若正虚入营,则以清营解毒之剂,佐以宣闭;余热未尽,以竹叶石膏汤加减;暑伤肺气,仿王氏清暑宜气法加减。
(5)降气豁痰法:气逆而喘,宜苏子降气汤加减;肝气上逆,宜旋覆代赭石汤加味。
(6)扶正开闭法:病久,肺气已虚,邪闭尚甚,宜用玉竹、
远志:粳米、大枣、诃子,朴益肺气以扶正;若肺闭甚,可佐焦麻黄少许,并选用杏仁、生石膏、
桔梗、葱白之类,攻补兼施以开闭。
(7)固阴降逆法:火逆而喘,宜麦门冬汤加减;气液两伤,宜生麦散加味;阴液枯竭,宜三甲复脉汤加味;久病伤阴,宜大小定风珠加减。
(8)回阳救逆法:用参附汤或姜附汤加味频频饮之。此外病后调理:脾胃不调。以二陈汤加味;脾胃不调虚满者,治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
人参汤;病后虚烦,治以栀子豉汤;中虚气陷,用
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10.其他 对有发热、呼吸衰竭、DIC、脑水肿、脱水的患儿采取相对应的对症措施。继发性细菌、真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。
预后
预后:在我国北方
腺病毒肺炎的病情严重,1958年初次大流行时,住院病人病死率高达25%,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,病死率降至5%~10%。近10年来没有明显流行,病情减轻,病死率为5%以下。流行时死亡大多发生在病程第10~15天,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:
1.年龄 年龄幼小缺乏特异抗体,死亡多发生于6~18个月儿童,2岁以上者几乎没有死亡。
2.继发感染 如并发或继发于麻疹、一般肺炎或其他重症的过程中,病死率较高,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杆菌等感染时预后也较严重。
3.病原 与3型、11型
腺病毒比较,7型所致肺炎,重症及死亡者较多。